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人們對“四人幫”影射史學的批判和對教條化傾向的清算,在學術界(包括史學界)一部分同人中間逐漸產生了對唯物史觀的種種疑慮。從曆史主義的眼光來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這是可以根據一定的曆史條件來加以說明的。當然,在種種疑慮當中,有合理的方麵,如關於今後應如何更全麵地來理解和運用唯物史觀、如何發展唯物史觀等;也有不盡合理甚至有不同程度偏頗的方麵,如認為唯物史觀容易導致教條主義、唯物史觀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理論缺陷”等。這兩個方麵的疑慮,在性質上並不相同,但在表現形式上,或在對待某些具體曆史問題、史學問題的處置與解釋上,又往往有相同之處。
這裏,我就幾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講幾點認識,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治學當有宗旨,堅持唯物史觀是堅持科學的曆史觀
古往今來,學人治學,當有宗旨。如孔子重“義”,司馬遷尊《春秋》之旨,劉知幾強調為史之“義”和明確“指歸”,章學誠尤其看重“史意”,等等。降至近代,梁啟超首次提出,研究曆史應有曆史哲學,認為:“曆史與曆史哲學雖殊科,要之,苟無哲學之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有斷然也。”[2]唯物史觀作為一種“史意”、一種宗旨,或是一種曆史哲學,人們遵循它的基本原理,進行曆史研究,是理所當然的。在這一點上,過去的和現在的唯物史觀的信仰者,是完全可以胸懷坦**地堅持自己的治學宗旨的。
就我個人研究曆史的經曆和對唯物史觀的認識來說,我認為,人們之所以應當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研究曆史,是因為唯物史觀所具有的真理性的優勢。其主要根據為:
第一,唯物史觀要求研究全部曆史,即研究整體的曆史。一部史學史,至少是一部中國史學史告訴我們,對人類社會曆史做有係統的和整體的研究,這是從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史學意識。當然,以往的史學,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社會曆史的各個方麵,但是對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中外關係等,做有係統的、整體的、科學的把握,確是得益於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啟示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