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指《史學遺產六講》)是白壽彝先生論史學遺產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所收錄的六篇論文,寫於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談史學遺產》這篇長文撰於1961年,其餘5篇撰於1981—1982年,前後相隔20年,而其撰述旨趣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是一個史學大國,擁有連續不斷的和豐富厚重的史學遺產。所謂史學遺產,是曆史上流傳下來的前人在史學活動中的創造和積累,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把史學遺產從曆史遺產中“分離”出來,並把它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提出來進行研究,白壽彝先生的這幾篇文章不僅開其先河,而且從理論上和研究對象上奠定了探討這一領域的學術基礎,因而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談史學遺產》一文從理論上闡述了研究史學遺產的重要性及研究史學遺產的方法。關於研究對象,作者從七個方麵作了概括,即歸納了史學遺產中的主要成就,並將其比喻為一個個“花圃”。這就是:中國史學上有關基本觀點的遺產,包含曆史觀、曆史觀點在史學中的地位、史學工作的作用;史料學遺產;曆史編纂學遺產;曆史文獻學遺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曆史啟蒙書方麵的遺產。關於研究史學遺產的必要性,作者指出:第一,研究史學遺產,可以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史學在社會中的作用;第二,研究史學遺產,可以逐步摸索出來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第三,研究史學遺產,可以把曆史上人們提出來的一些史學問題作為當前研究的資料,豐富我們的研究內容。[2]這些見解,在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回顧20世紀中國史學,自梁啟超1901年發表《中國史敘論》、1902年發表《新史學》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激烈的批評後,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古代史學始終處於不被重視甚至被否定的地位。白壽彝先生在1961年撰寫此文,這在當時不僅要有學術上的見識,而且要有理論上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