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第九卷)

治學道路和學術風格

唯物史觀與史學創新[1]

——簡論白壽彝史學研究的理論風格

一、鮮明的治學宗旨

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可以概括為這樣的認識: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則指導下,結合具體的研究領域或具體的研究對象,根據充分的和可靠的曆史資料,從辯證的和發展的視野,綜合種種問題,提出新的認識和新的理論概括。清人黃宗羲強調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2]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正是集中反映出了他的治史宗旨。其風格和宗旨,並非籠統而不可行,高懸而不可即。相反,它是可以認識、可以實踐的。這就是:其一,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則盡可能作深入的理解,並善於靈活地把它運用於指導曆史研究。其二,這種指導作用,不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唯物史觀的詞句的搬用,也不隻是必要的征引,而是取其精髓,循其本質,或高屋建瓴,或闡幽發微,皆不脫離其根本,而在思想上又有廣闊馳騁的空間。其三,這種指導作用,是緊密地同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結合起來的,即反映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的豐富而可靠的材料是研究的根據,唯物史觀作為分析這些根據的方法論,幫助研究者從中抽象出正確的結論;這些結論,不是唯物史觀一般原理之詞句的組合,而是在唯物史觀方法論指導下概括出來的新的具體結論。一言以蔽之,關鍵在於對唯物史觀的正確理解和正確運用。

1978年,白壽彝先生在一次學術報告中指出:“理論方麵有兩個問題,一是理解,一是運用。理解上,要求完整地、準確地學習,不容易。怎麽樣才能做到呢?就是不能離開經典著作的當時的曆史條件和經典作家的意圖去理解當時的論斷。離開當時的曆史條件和經典作家的意圖去理解經典著作,就不可能完整、準確。當然這要下更大的功夫。在運用上,往往在理論運用上運用得好,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工作,得出新的結論,就是發展。要求理論上的發展,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不要求發展,停滯不前,讓理論僵化,那不是馬克思主義。所以,要有這樣的認識,要有這樣的責任感,也要有這樣的氣魄和信心。這樣,對我們提高信心、推動科學發展才有利。如果光是在那裏繞大圈子,沒有一點創見提出來,那麽,研究工作的意義不大。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詳細占有材料,得出新結論,就是創造性的結論,就是發展。當然,這個發展可大可小,水平有高有低。”[3]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白壽彝先生關於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曆史研究的一個總的認識;這個認識自有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而在“**”結束後的撥亂反正中更加明確起來,成為他的學術曆程的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