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第三版)

第二節 認識的本質

研究認識的發生和發展,是把握人的認識活動的前提。但是,要對人的認識活動有更深入的了解,還須進一步揭示認識的本質並分析認識活動中的信息、反映與建構的關係。

一、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論路線

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這是研究和把握認識本質的前提。哲學史上不同哲學派別在認識論上的鬥爭,首先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是主張物質派生感覺、精神,從客觀到主觀,還是主張感覺、精神派生物質,從主觀到客觀,是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在揭示認識的本質時,應當牢牢地把握這一認識論的基本前提。

一切唯物主義都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持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認識論路線。不同形態的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盡管有許多差別,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這就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思想,就是承認思維是對於存在的反映,即承認反映客觀存在的意識和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之間的符合,承認人的認識可以提供客觀世界的正確圖景。

一切唯心主義都否定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把世界的本質看做是感覺或精神。徹底的唯心主義不承認認識的對象是物質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徹底的唯心主義實質上取消了認識能否通過主觀反映客觀的問題。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思想、知識是主觀自生的,是頭腦所固有的;人們認識自己的感覺,也就是認識了“存在”,因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不過是“感覺的複合”。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是現實世界的創造主,人的意識和人類本身也是客觀精神發展的產物,同時,人的意識又可以認識客觀精神自身,認識作為客觀精神“外化”的自然界,或者說客觀精神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自己認識自己。這就像宗教所說的那樣,即神創造了世界和人,而人在神的啟示下又可以認識世界,認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