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一、巴迪歐與馬克思

熟悉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作品的讀者,一定會有這樣的印象:盡管巴迪歐以左派自居,尤其被世界左翼運動和政治視為當代激進政治思想的旗幟性人物,但是,1982年撰寫完《主體理論》(Théorie du sujet)之後,巴迪歐很少直接去涉及馬克思,更很少直接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評價。我們如果對巴迪歐的思想進行分期的話,1982年的《主體理論》和1985年的《我們能思考政治嗎?》(Peut-on penser la politique ?)絕對是巴迪歐的整個思想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巴迪歐是一個典型的阿爾都塞派的馬克思主義者,盡管受到了毛主義的影響,巴迪歐仍然對馬克思的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雖然這種評價是經過他的恩師阿爾都塞折射出來的。在他最早期的著作中,他會提及並引述馬克思的原話,如他的第一篇作品《辯證唯物主義的(再)開始》,以及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矛盾理論》(Théorie de la contradiction)和《論意識形態》(De l’idéologie)。即便在《主體理論》和《我們能思考政治嗎?》中,他也經常談到馬克思。而在1988年出版了他最主要的著作《存在與事件》(L’être et l’événement)[3]之後,他對馬克思的思想的討論實際上就很少了,幾乎到了避而不談的地步。相對於馬克思,巴迪歐在他的主要著作中更願意談的是巴黎公社[4]、毛澤東、“**”,以及他的革命戰友席爾萬·拉撒路(Sylvain Lararus)的政治實踐。因此,在2013年出版,並於2015年被翻譯為英文和法文的《哲學與共產主義的觀念》一書中,巴迪歐對馬克思的思想及其分類的直接評價就顯得格外特別。

《哲學與共產主義的觀念》一書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巴迪歐對馬克思著作的關注。盡管巴迪歐在《存在與事件》之後,相對較少地提及馬克思,而且巴迪歐對馬克思著作的關心,主要集中在被巴迪歐命名的馬克思的“政治”作品上,如《共產黨宣言》《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等。他並不像一些經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會談及馬克思的《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而這本小書似乎是巴迪歐在20世紀80年代轉向之後,比較係統地集中麵對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最經典的領域,此前,他對這些著作都是避而不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