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藝複興和啟蒙運動以來,最為彰顯近代社會特征的,無疑是“科學”之探索和“科學方法”的實踐。而代表20世紀前半期主流科學觀的實證主義,正是對這樣一種根本性觀念的最佳詮釋。從思想淵源上來說,實證主義直接來源於18世紀英國經驗論者貝克萊(George Berkeley)的主觀唯心主義和休謨(David Hume)的不可知論,但與經驗論者不同,實證主義以實證科學作為哲學的基礎,認為哲學應當研究的是實證科學所研究的事實、現象,因而,哲學就是關於這些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和聯係的學問。法國哲學家孔德發明了“實證主義”這個術語,試圖以經驗所獲得的確證知識來取代神學和形而上學的知識。這裏的“實證”指的就是實在、有用、確定、精確、肯定等意義上的知識形態,而實證哲學則“是一種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建設性的、相對的等作為人類智慧的‘最高屬性’之知識的哲學,這樣的哲學與實證自然科學是統一的。如果說各門實證自然科學是以各類可以觀察到的特殊自然事物和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揭示它們的規律為目的的話,那麽實證哲學的任務則是考察各門自然科學的規律以及它們所利用的方法,並對它們加以綜合,以便揭示一般的規律和方法”[2]。實證主義關於人類知識的主張,或者說它的科學觀,把以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推向了曆史的舞台,並且長期享有主導性地位。這一點使得所有其他科學毫無例外地都以各種方式來效仿自然科學的形式和方法,以便達到科學之地位和學科之合法化。
從曆史的視角看,實證主義主要的兩種形式,與各個曆史時期的科學需求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的主流科學觀。
一、以孔德為代表的19世紀實證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