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證主義的思想和精神,首先必須肯定的是,它是伴隨科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以尋求真理、捍衛科學為基本定位,它對“科學”從理論到實踐所作的係統闡釋,以及它從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所提供的原則,對科學研究之實證精神的倡導,尤其是實證主義從解釋人對自然世界知識的探求出發去認識社會及社會發展的規律,把社會研究定位於可以像研究物理世界那樣獲得科學結果,如此種種,都在當代知識探索的各個領域留下了久遠的影響,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學科,時至今日依然深受其影響。
當然,從當代科學實踐的意義看,實證主義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於從負麵的視角促進了一係列替代性理論的出現。這些理論無論是肯定實證主義,還是否定實證主義,大都以實證主義思想作為原點,或者說把實證主義作為批判的出發點和攻擊目標,以此來開始自己的理論構造。
實證主義思想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走向衰落,總體上講,在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中,對實證主義的批判總共有三次大的波動:第一次是從自然科學為原點向後經驗主義科學的轉向;第二次是解釋主義轉向,包括了解釋學和新康德傳統;第三次是法蘭克福學派導致的批判轉向。[14] 由此,整個後經驗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思想,就內在地被建基在了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和批判主義三大傳統之上,形成了一係列替代實證主義的解決方案。
在批判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思想中,韋伯和溫奇分別代表了大陸傳統和英美傳統兩種不同的風格,具有比較突出的典型性。韋伯作為新康德主義者,走的是解釋主義的路線;而溫奇則秉承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將“語言維度”引入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當中,從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來看待人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