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半期,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處於實證主義研究框架之下,其基本主旨與目標定位就是要將反思自然科學時所取得的成功方法和觀念,引入社會科學相同問題域當中,而且“統一科學”的這一主張跟“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契合在了一起”,用以提升社會科學學科的“科學地位”。[1]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科學哲學處在自然科學哲學的遮蔽之下,研究相對沉寂。然而,1962年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出版,成為科學哲學(包括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發展的轉折點,其巨大貢獻在於“把科學信念中曆史轉換的認識(包括科學觀本身的轉換),以及社會過程在科學共同體產生這種轉換過程中的作用,引入爭論的核心”,[2]從而,社會科學哲學作為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重新矗立在哲學舞台上。例如,1995年在意大利舉辦的“第10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上,社會科學哲學就被列為一個專門論題;2003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12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上,社會科學哲學專題引發了更多學者的關注。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正逐步成為當前國際科學哲學界熱烈關注的問題之一。
可以說,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充分印證了上述情形。根據目前收集到的英文圖書、中文圖書、中文論文,以及相關的國內會議概況,我們將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狀況介紹如下。
一、英文圖書
目前我們收集到的以社會科學哲學為題,或與之相關的英文圖書有36部,其中16部已出版中譯本。
1.Scott Gordon,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Routledge,1991.
該書是一本有關社會科學的綜合性著作。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科學的曆史及相關理論觀點變化的介紹上,並將社會科學史與社會科學哲學中的問題聯係起來。全書共18章,總體來看,作者力圖說明自啟蒙運動以來,自然科學方法擴展到社會分析中的解釋策略。本書開篇首先討論了什麽是社會科學及社會性;其次,通過描述社會科學的基本主題,指出了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並介紹了社會科學的曆史,以及相關哲學問題的總體概況。具體來看,作者主要通過以下論題闡述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與聯係:(1)“科學時代的興起”,以更為一般的方式,探討了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維薩裏、伽利略等人的科學態度的主要特征。(2)“社會規律”,探討的是與社會現象的“規律”觀念相關的哲學問題,並且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差異做出了評論。(3)“重農主義:第一個經濟學模型”,試圖去構建經濟過程的綜合理論“模型”,並且指出重農主義之於社會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哲學的意義,就在於其體係化。(4)“建模方法論”,基於社會科學家所使用的各種模型的特征和差別,考察了“建模”一詞的意義。(5)“古典政治經濟學”,重點探討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李嘉圖的經濟發展模型及其模型方法論。(6)“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通過對斯賓塞、迪爾凱姆和韋伯的研究,指出社會學並非一種形而上學,而是經驗科學的開端。(7)“生物學、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主要研究了生物學、進化理論等對社會科學的影響,同時還考察了生物學對社會政策的影響,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生物學在現代社會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被直接運用於社會問題的分析之中”。(8)“科學的基礎”,通過討論和批判社會科學中曾經試圖占據主導地位的哲學原則,反思了“科學的基礎”問題,指出在確定性喪失之後,社會科學哲學可以采取一種認知工具主義(cognitive instrumentalism)的立場,即社會科學家應該以解釋社會科學如何產生關於世界的可靠知識為目標。可以說,該書的一係列討論,有助於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社會科學中有關“科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