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建構與多元維度

第一節 社會科學的哲學困惑及其解決方案

一、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哲學困惑

哲學與社會科學共享著許多極其普遍的核心概念、原理和問題,它們聯係密切,其中一些部分相重疊。首先,所有的社會科學都使用哲學概念,比如事物、屬性、過程、假設、真理等;其次,所有的科學都預先假定一些極其普遍的原則,比如無矛盾的邏輯原則、外部世界現實的本體論原則和世界的可知性的認識論原則。而且,哲學家的工作必然會對社會科學家處理社會事實和分析社會理論的方式產生影響,包括積極的或消極的;實證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實用主義、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強大影響就足以證明這一點。[1]另一方麵,社會科學中實際上也存在著大量的哲學爭論。[2]

邦格認為,這些問題都需要兩個領域的合作才能解決;然而事實卻是,大多數社會科學家從未深刻地檢驗過他們的哲學,這就造成了他們哲學中的混亂。這些混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社會科學研究中核心概念的混亂

社會科學家共同體一致認為,社會科學與邏輯學、數學等形式科學不同,它研究的是社會事實,屬於事實科學。然而,關於什麽是社會事實,甚至事實一詞的含義,人們都未形成一致性看法:或認為它指示一個事件,或將它等同於數據,或看作一個特殊的真命題。而在後現代主義思想中,事實要麽等同於符號或隱喻,要麽被看作是社會建構或社會慣例,這就造成了社會科學中事實與真理概念的混亂。對社會事實的認識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然主義者認為,社會事實是與自然事實一樣的存在;社會生物學家把社會事實看成是一種特殊的自然事實;唯心主義者,尤其是解釋主義者,將社會事實置於自然之上;個體主義者認為,“社會事實的基本單元是個體的人,隻有個體獨立存在”[3],他們否認擁有自身屬性的超個體實體的存在,否認對集體研究的合法性,或者說,他們認為這樣的事實都隻是個體行為的集合。與之相反,整體主義者僅僅把外在於個體或者個體之上的事實看成是社會的。像這種對基本概念的混亂認識,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