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當代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伯明翰學派的領軍人物。
1921年,威廉斯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中學期間就加入左派俱樂部,16歲時,在《共產黨宣言》的影響下,寫出了轟動一時的批評英國政府的文章;1939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並加入社會主義俱樂部,成為英國共產黨學生支部的重要成員;1942年,應征入伍,曾編輯軍隊報紙;1944年,重返劍橋大學;1945年,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班級指導委員會教師;1947—1948年,主編極有影響的左派雜誌《政治與文學》,開始係統研究文化問題,並參與《新左派評論》的創建與改組;1961年,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教師,後為戲劇學院教授;1988年逝世。
威廉斯的主要著作有:《閱讀與批評》(1950)、《戲劇:從易卜生到艾略特》(1952)、《文化與社會》(1958)、《漫長的革命》(1961)、《現代悲劇》(1966)、《關鍵詞》(1976)、《馬克思主義與文學》(1977)、《唯物主義和文化的若幹問題》(1980)、《文化社會學》(1983)等,其中,《文化與社會》、《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是代表作。在《文化與社會》、《馬克思主義與文學》中,威廉斯從馬克思主義出發分析現代文化,並提出了“文化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的基礎和上層建築”選自《唯物主義與文化問題:文選》,集中體現了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威廉斯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是能動的、自我更新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對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靜態區分,將文化限定在上層建築領域,並作為一種被決定的現象,並不足以真正揭示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作為與人的活動無法分離的現實感知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方式,文化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文化源自於實踐,即使是在麵對曆史所遺留的文化產品時,也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對象,而應當把它看作是一種曆史標記,應當根據社會變化中的慣例能動地闡釋這些標記;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一個實際的主導體係,包括實踐、價值和意義體係,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文化在這個體係中都存在有其位置,這就使文化在橫向結構上體現為主流文化、替換性文化、對立文化的區分,在縱向層麵上,這種替換性與對立的文化又體現出剩餘文化與新興文化的差異,這要求我們去理解文化霸權的複雜結構,而不是簡單地運用消除文化差異的總體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