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拉圖到馬克思:曆史理念的一種考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李澤厚先生在多篇論著中多次談到中、西方哲學的不同特征,認為西方是兩個世界,中國是一個人生(世界)。在《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先生2011年談話錄》中,李先生認為:“西方講超越語境是兩個世界,並且一直是這種傳統。柏拉圖講兩個世界,基督教也是兩個世界,到康德談本體,先驗性也內含兩個世界。而中國恰恰沒有兩個世界,隻是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就沒法去超越,你沒有上帝,沒有另外一個世界,超越到哪裏去呢?”[2]
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構成西方曆史理念的一個基本的動力結構。這一動力結構的內在靈魂,是理性與自由的曆史理念。基於理性與自由的理念去審視、反思和批判現存的感性世界,標誌著西方哲學的重要特征,體現著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深入考察和研究這樣一種持續了數千年的獨特的哲學傳統及其意義,是哲學研究、特別是曆史哲學研究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維度。
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理性自由的曆史理念作為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特征,在其邏輯變遷和曆史發展中不斷發生著內容的更新與轉換,並在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中獲得了高度的理性自覺和典型的表達形態。西方哲學的這一精神、特征和傳統在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實踐哲學中得到了根本的革命性變革。[3]
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批判以它的獨特的性質、形式和麵貌,以它的獨特的解釋方式、理論批判和價值追求,在重大變革中體現了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理性自由的曆史理念這一精神傳統和基本特征。
[1] 本文曾以《兩個世界與曆史理念——一種曆史觀念的分析》為題發表在《現代哲學》2002年第4期,並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主辦的2004年首屆“中國哲學大會”會議論文和《新世紀的哲學與中國:中國哲學大會(2004)文集》(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這裏作了進一步大幅度的修改、擴充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