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這是馬克思主義自由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但這是否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自由所下的定義呢?國內哲學界多數同誌對此持肯定態度。其實並非如此,這種理解不符合馬克思的本義。人有認識自由、實踐自由,不等於說人的認識就是自由,人的實踐就是自由,而是指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獲得自由,表現自由,或者說,認識、實踐自由是自由概念的外延,不是自由概念的內涵。就像當人們問及什麽是認識,回答認識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樣,它隻是說明了認識的表現形式,並沒有揭示認識的深刻含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常說人們通過認識必然和改造世界獲得自由,也就意味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隻是自由的必要條件,並非自由本身。如毛澤東所說,人們為著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裏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果認識、實踐活動本身就是自由,而又說通過認識、實踐取得自由,這就成了同語反複。更重要的是,就具體的認識、實踐活動而言,有自由的,也有不自由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就是一種強製的、被迫的勞動,就是一種不自由的勞動。
那麽,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究竟什麽叫自由呢?
根據馬克思的看法,自由是主體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追求和表現出的一種狀態、一種境界。馬克思把這種狀態、境界稱之為“自由王國”。馬克思指出,“自由王國隻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的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在物質生產領域,“自由隻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製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14]。恩格斯認為,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表現為:“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製,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