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漫步遐思

類意識

人和一般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是人有類意識,即能意識到你和我一樣是人,是屬於一個類——人類,這就是費爾巴哈的看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是這樣看的。知道所有的人都屬於一個類,與是否以人的態度對待人是不同的。曆史和現實表明,以人的態度對待人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表現一種新的社會關係。屠格涅夫的小說《木木》表明,奴隸主對待奴隸比木木對待狗要殘酷得多,木木以人的態度對待狗,而奴隸主是以狗的態度對待人,至於當年德國法西斯對待猶太人,日本侵略者對待中國人無不如此。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利益——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利益的性質則取決於生產關係。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對另一個人、另一個階級、另一個國家采取極其野蠻的做法,這是一種非人的態度。300%的利潤可以使人冒上絞架的危險,那為了更多更多的利益還有什麽事不能幹?在階級社會中脫離階級關係、階級利益來考察人與人的關係,隻能像恩格斯說的“出醜”。用類意識來觀察曆史,觀察人與人的關係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在階級社會中最根本的方法還是階級分析方法,在階級消滅以後,則應該是唯物史觀的社會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