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五節 雨果的美醜對照理論

維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年)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姍姍來遲的真正領袖人物。他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個軍官,但是並不得拿破侖賞識,反而是波旁王朝複辟後,給他恢複了當年拿破侖弟弟授予他的將軍頭銜。雨果的母親是忠誠的保王派。雨果最初的文學抱負是要當夏多布裏昂,早期詩歌大多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辱罵革命。1826年,成立於1823年的浪漫派第一文社解散,雨果與維尼、繆塞、大仲馬等另組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古典主義,次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使雨果一舉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中堅。1830年,圍繞雨果戲劇《歐那尼》的上演,保守派通過報刊輿論形成圍剿之勢,但戈蒂埃、巴爾紮克等一批雨果的同道身著奇裝異服,於公演之日擁入劇場捍衛演出。掌聲和噓聲較量下來,《歐那尼》終於大獲全勝。自此以還,浪漫主義戲劇對古典主義取得壓倒性優勢,雨果的名聲更是如日中天。雨果戲劇、詩和小說都創作豐厚,小說《悲慘世界》傳遍歐洲,無人不知。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正是雨果,使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得到了決定性的勝利。但雨果涉足浪漫主義其實較晚。《短曲與歌謠集》1824年版的序言中,他還稱不知浪漫主義為何物,弄不懂時下風行的古典和浪漫的題材之爭,所指各有什麽講究。相反主張文學上隻有優劣高下和真偽雅俗之分,曆史上的種種風格實際上並不存在。但是不過兩年,《短曲與歌謠集》1826年版的序言中,雨果就開始旗幟鮮明地投入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爭戰。一方麵他重申藝術作品唯有的區別即是優劣之分,體裁的區分不足為道,所謂小說許可的內容悲劇不適宜寫,頌詩視為禁區的歌謠裏則能表現等,完全是胡說八道。但緊接著雨果提出的秩序和規則之分,彌補了他上述極端立場的不足。他提出秩序源於事物本然,可與自由完美協調,規則則屬於外在的東西。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區別,正在於古典主義崇尚規則,由此而使作品平庸乏味,浪漫主義則根據自然法則和天才趣味來建立秩序。這裏德國浪漫主義理論的影響,就相當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