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六節 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

馬舍雷(Pierre Macherey,1938— ),法國共產黨黨員,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美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他是法國馬克思主義的結構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的學生,被認為是阿爾都塞學派美學的主要代表。其美學、文論的著作主要有《文學生產理論》(1966年)、《反映問題》(1976年)、《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學》(1976年)等,其中,《文學生產理論》是其代表作,影響也最大。

一 文學:對意識形態的加工、生產

馬舍雷認為,馬克思主義並無係統的美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並未提出完整的藝術理論,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亦無係統的美學論著,盧卡奇的美學陷於意識形態的誤區,1956年以後蘇聯的斯大林主義文藝理論又告瓦解。為此,他提出,應當對曆史唯物主義進行重新審視,依照阿爾都塞揭示意識形態假象的思路,創造一種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學理論。他的“文學生產理論”就是這樣產生的。

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不同於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也不同於當代解釋學、接受美學的“生產性”理論,而是有其獨特的含義。最基本的意義有二:一是文學是對意識形態的加工、生產;二是這種生產不是對意識形態的模仿、反映、體現或概括,而是對意識形態的偏離、詰難、反叛、掙脫。

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馬舍雷與阿爾都塞的理解基本一致,即不把意識形態看成社會存在的反映,而是看成一種獨立自主的生產思想觀念的實踐,是對人的意識進行的加工,是用想象性關係來規範現實生活、規定人的社會存在,使人們接受現成的社會秩序。這實際上是把意識形態看成完全代表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維護現存社會的絕對觀念主體。

馬舍雷的文學生產理論,乃是從上述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出發的。他首先把文學創作界定為意識形態的生產。在他看來,文學作品是作家用語言來對作為原料的意識形態進行加工、生產的產品。作品所表達的意識形態在寫作前業已存在,所以寫作算不得“創造”,它隻是與物質生產類似的,經對原料進行加工,製造出形態、功能不同於原料的產品的生產過程。所以,文學藝術不是創造,而是生產。文學生產的原料是意識形態,經加工後產出的產品則是在形態、功能上與意識形態大不相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