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三、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對階級鬥爭物質基礎的探討

馬克思不僅批判蒲魯東,批判海因岑,密切注意工人運動中的錯誤思潮,並且重視在工人中的宣傳活動,正麵向工人闡述自己創立的科學觀點。《雇傭勞動與資本》就是馬克思在德意誌工人協會的幾次講演。雖然這本書是1849年4月以連載的形式發表在《新萊茵報》上,但就它的基本思想來說屬於1847年。

唯物史觀的創立同馬克思從事經濟學研究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手稿》、《德意誌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中都表現得很明顯。《雇傭勞動與資本》雖然屬於19世紀40年代的著作,有個別地方與他1859年以後寫的著作中的論點不同,而且從較晚的著作來看,有些用語和整個語句是不妥當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如把出賣勞動力和出賣勞動相混同,但它是馬克思第一次正麵地、通俗地宣傳和闡述自己的經濟觀點,特別是把經濟觀點和唯物史觀結合在一起,通過更深入地考察“資產階級的生存及其階級統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為基礎的經濟關係本身”、“敘述構成現代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物質基礎的經濟關係”[42],對什麽是社會、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以及階級對抗的實質做了有經濟學根據的論述,進一步深化了唯物史觀的一些重要思想。

當我們考察任何一種社會時,我們所看到的是極其多種多樣的人的活動和關係的龐大網絡。它光怪陸離,使人眼花繚亂。但隻要深入進去,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種複雜紛亂的關係,大體上劃為兩類: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而把這兩類關係串聯起來的核心、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正如馬克思說的:“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而且也互相影響自然界。他們隻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43]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是整個社會大廈借以建立起來的骨骼和底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