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第2版)

六、選擇材料的標準

1.材料物化著幼兒能夠達到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使用這些材料應該能揭示許多有關的現象和事物間的關係,而這些現象和關係,正是我們期望幼兒獲得的,也是這個年齡的幼兒所能夠獲得的。

2.能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材料應符合該年齡幼兒的特點,能引發幼兒產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願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麽。當幼兒發現了自己以往所不知道的現象時,他們會很激動,並產生一種要與他人交流的願望,一種與自己的同伴分享的願望,尤其是對方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時。

比如,在自然角中,教師提供生長的、變化明顯的物品,才能不斷引起幼兒的好奇心、觀察和認識興趣。

3.因地製宜,就地取材

為幼兒提供的探究和操作材料應盡量從身邊選取,這樣的科學教育能讓幼兒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這樣的科學教育能讓幼兒熱愛科學,並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體驗到身邊有許許多多的秘密,通過探究能發現這些秘密;這樣的科學教育還能讓幼兒學會創造,體驗到創造能使僅有的材料發揮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的樂於探究、樂於學習、樂於創造。

4.每個幼兒都有足夠的材料

中央教科所IEA課題組(1992)調查顯示[6]:在閱讀、教學、科學等這類需形象與操作來認識事物的活動中,50%的時間裏,教師的講解與兒童的學習是沒有材料的。而幼兒恰恰是在對物體材料的擺弄與操作中發展對世界的認識。

要實現幼兒的主動探究,就必須為幼兒自發的探究活動和教師有組織的活動準備物化著教育目標的材料,使幼兒在操作這些材料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每個幼兒都應有足夠的材料。每樣東西的數目不一定和班裏幼兒的人數相等,但是,每個幼兒都應該有足夠的、在探究相互作用和關係中起關鍵作用的材料。例如,在探索沉浮時,每個小組有一盆水就可以了,幼兒合用一盆水可以使不同的材料之間、不同的幼兒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作用。除了水之外,每個組如果有四個幼兒,那麽,起碼應有五六種會沉的東西,五六種會浮的東西,以及幾種會使幼兒感到意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