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語言障礙。造成口吃的根本原因是環境壓力使兒童情緒過度緊張,以致聲帶處於緊張狀態。兒童試圖解脫這種緊張狀態便形成口吃。所以,歸根結底,口吃屬於情緒問題。
口吃兒童約占兒童總數的5%。大約一半的口吃兒童是在5歲以前發病的。口吃多在幼兒期形成,也最易在幼兒期糾正。如果在幼兒期不糾正,口吃可伴隨終身。
口吃兒童有的還伴有擠眼、唇頷顫抖、歪脖子、搖頭等動作。口吃兒童會為口吃而痛苦,往往回避集體,少言寡語,變得孤僻、害羞、膽怯、自卑;有時易於激動、情緒不穩、敏感、恐懼、焦慮,也有睡眠不佳或食欲不振的。口吃影響兒童的人際關係,也可能產生學習困難,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
兒童感到害怕、緊張、焦慮、擔心時,往往會口吃。有的兒童由於性格或其他方麵的原因,在與生人、自己害怕的人講話時,情緒十分緊張,言語表達就不太流利。這時,如果受到對方或他人的挖苦、嘲笑,就會更加緊張,害怕說錯話,說話時壓力很大,失去信心,從而發生口吃。如此反複惡性循環,久而久之,言語表達不流利的習慣就會在兒童身上固定下來,從而造成口吃。
大部分兒童的口吃是在幼年時模仿他人的口吃而學習得來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強。兒童之間互相模仿,和口吃的人經常接觸,因覺得口吃的人說話特別好玩而模仿,都容易學會口吃。
父母若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口吃,操之過急,忙於矯正,反而易使孩子形成口吃。父母強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孩子往往也會發生口吃。突然的精神刺激,如受驚嚇、過分受罰、環境突然改變,亦可導致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