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工作這麽多年,幾乎每年都要做關於寶寶安全的話題,每年都要提到寶寶的自我保護教育。但是,一位媽媽的疑問卻讓我對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有了新的想法。
這位媽媽給兩歲多的兒子買了不少圖畫書,其中就有教育寶寶怎樣進行自我保護的。沒想到的是,淘氣的小家夥聽懂了故事之後,不是從此謹記某些危險的事不能去做,反倒是在生活中效仿書中的“險情”。媽媽很是頭疼:原本是想教育他學會保護自己,怎麽卻成了“反麵教材”,給他提供了以前想不到的危險事情,讓他興致盎然地去嚐試?
這樣的圖書、故事我也見過,也感覺是有點兒不對勁,但始終沒有想透到底是哪裏不對勁。這位媽媽的困惑一下子點醒了我,那就是,對3歲前的寶寶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教育。講故事當然是個好方式,但故事的內容卻是要有講究的。很多相關的故事隻考慮到了“自護教育”這個主題,卻忽略了3歲前或者3歲左右寶寶的心理特點。
首先,這個年齡的寶寶最愛模仿。模仿大人的言談舉止,模仿動畫片裏人物的樣子,模仿大孩子做的事……故事裏的人和事,自然也是模仿對象之一。模仿是寶寶學習、探索的一種途徑,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大千世界,熟悉社會生活,但他們的是非觀念和認知經驗都有限,所以,當他隻是從故事中知道某件事很危險時,卻並不能真正領會危險何在。比如,你告訴他開水很燙,如果他從來沒被燙過,哪裏知道那種灼熱的、痛的感覺?好奇心強的寶寶免不了想嚐試一下。
其次,這個年齡的寶寶是自我的、叛逆的,因為他們正處於心理的“第一反抗期”。“不”是他們的口頭禪,而對於大人口中說出的“不”,卻總是躍躍欲試地對抗一下。關於自護教育的圖書裏,最多的內容就是告訴寶寶,這件事危險不能做,那個東西危險不能碰。這恰恰會激起寶寶的興致——越不讓我做的事我偏要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