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陳鶴琴的“觀察實驗”教子法

陳鶴琴,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浙江上虞人。1914年陳鶴琴畢業於清華大學,同年8月公費留學美國,受教於克伯屈、孟祿、桑戴克等著名教授,獲教育碩士學位。1919年8月他回國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等課程。1920年,陳鶴琴喜得長子一鳴,他以一鳴為研究對象,對兒童的動作、能力、情緒、言語、學習、繪畫等方麵的發展進行了連續長達808天的觀察與實驗,寫出了《家庭教育》一書。在該書中,陳鶴琴利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父母怎樣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學的說明和指導,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此後,他曾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支持陶行知籌創曉莊鄉村師範學校,籌建江西實驗幼稚師範學校,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體係。

陳鶴琴認為,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聽鼓勵,而不喜歡聽惡言,很容易受激勵而改過。有一天,陳鶴琴看見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玩。他考慮後,決定用積極暗示法去指導一鳴。他對兒子說:“這是很髒的,有氣味,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應該要一塊幹淨的。你到房裏去向媽媽拿一塊幹淨的。”他用激勵法教育一鳴,一鳴一聽見爸爸獎勵他,就連忙跑到房子裏去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很高興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陳鶴琴總結、推廣一種遊戲式的教育法。有一次,陳鶴琴先生手裏拿著一架照相機,讓妻子把女兒秀稚放在搖椅裏。正預備要替她拍照時,哥哥一鳴卻捷足先登,爬到椅子裏去,也要爸爸替他拍照。陳先生再三勸說他總不肯出去。後來陳鶴琴笑嘻嘻地對一鳴說:“一鳴!你聽著!我叫一二三。我叫‘三’的時候,你就爬出來,爬得愈快愈好。”一鳴看見爸爸同他玩,他很高興地答應著。歇了一歇,陳先生就叫起來,說到“二”的時候,他一隻腳踏在椅子的坐扳上,兩隻手挨在椅子的邊上,目光閃閃地朝他爸爸看著,等到爸爸說到“三”的時候,他就一躍而出,以顯示他敏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