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外,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給傳統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可以創建自主學習的環境,實現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給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和開展學習活動的機會,觸發學生主動投入地學習,進行思考,發展發散思維能力,同時還能營造出一種愉悅、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自主學習反映了學習的自立性和自為性。
(一)自立性
每個學習主體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自己的”行為,是任何人不能替代、不可替代的。每個學習主體都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係統,學習是其對外界刺激信息獨立分析、思考的結果,具有自己的獨特方式和特殊意義。每個學習主體都具有求得自我獨立的欲望,是其獲得獨立自主性的內在根據和動力。每個學習者都具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和一定的獨立能力,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從而獲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真正發揮學習者個體的特點,從而成為具有獨立性的學習主體。
可見,自立性是學習主體內在的本質特性,是每個學習主體普遍具有的。它不僅經常地體現在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麵,而且貫穿於學習過程的始終。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學習的靈魂。
(二)自為性
自為性是指學習主體將學習納入自己的生活結構之中,成為其生命活動中不可剝離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自為性是獨立性的體現和展開,它內含著學習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選擇性、自我建構性和自我創造性四個層麵的結構關係。
自我探索性往往基於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產生學習需求,又是一種學習動力。自我探索就是學習主體基於好奇心所引發的,對事物、環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過程。它不僅表現在學習主體對事物、事件的直接認識上,而且也表現在對“文本”知識的學習上。通過自我探索而求知、認知,這是學習主體自為獲取知識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