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什麽?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幾十年。長期以來人們以工具理性來認識教育,重視教育的功能性,忽視了教育的本體性。近些年來學術界開始重視教育本體性的研究,因此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其實教育的本體性和功能性是不可分的。教育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基礎,但個體不可能單獨生存。自從猿猴轉變為人類以後,人們就結成了集群。集群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改變自然,還要與其他集群爭奪資源。教育要培養下一代適應這種環境,因而教育也就被賦予了社會的功能。當然,教育促進個體的發展是基礎,沒有個體的發展,也就談不上教育的功能。由於階級社會長期片麵強調了教育的社會功能性,忽視了教育促進個體發展的本體性,因此今天提出生命教育是有重要意義的。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對個體來說,提高生命的質量,就是使個體能夠生活得有尊嚴和幸福;提升生命價值,就是使個體能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價值的貢獻。青年人都在講要實現“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是什麽?一個人總是要對社會、對人類、對自然做出一點貢獻的。人的價值總是體現在與他人、他事的關係中的。在人類社會中孤立的自我價值是不存在的。這就又回到功能性問題了。所以教育的本體性與功能性是無法分開的。
為什麽說今天提倡生命教育有重要意義呢?因為我們長期隻把教育當作工具。學校把學生的升學率作為爭當名校的工具,地方長官把學校的升學率作為展示政績的工具,家長把教育作為孩子進入名校的敲門磚。有的學校甚至把學校變成軍營,仿似監獄,摧殘生命,抹滅人性,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全麵的,既要求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的人才,又提出要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責任心,把教育的本體性和功能性統一起來。但應試教育背離了教育方針。生命教育要還原教育的本質,提高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