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八卷:顧明遠教育口述史 顧明遠教育演講錄

四、教學觀念的轉變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新理論,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教學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課程標準上有如下一些。

(一)教學目標

從單純地傳授知識轉變到知識、情感、價值觀並重。要把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就是按照這個目標來設計的。

(二)教學過程

從重視教學的結果轉變到重視教學的過程。因此教學要改變“老師滔滔地講,學生靜靜地聽”的局麵,要啟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要學思結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學生不思考就不能理解事物的本質,就不可能掌握真正的知識。

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會提問,說明他沒有思考,沒有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

(三)教學方法

要從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參與式(見下圖),就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隻有通過集體討論,才能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例如,我們參加座談會,本來不想發言,但聽了別人的發言,受到啟發,有了新的想法,或者對別人的意見有不同的看法,想說說自己的意見。教學也是這樣,在參與式的討論中會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

三種教學方式圖示

(四)教學主體

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

在當今時代,學生學習的渠道很多,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知識。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的載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路線和學習策略。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學習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