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教育與普及教育運動
生活教育是一個曆史性的運動,它的產生是由於要求在半殖民地國家普及教育的主觀企圖,但是它的發展將是人類教育、人類精神活動上的一大貢獻。它的產生是由於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從事普及教育運動的實踐中所得的理論上最概括、最一般的結論;但是這一理論必然在半殖民地國家文化與教育的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的發展,進入更高的階段。十二年來生活教育的曆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陶行知先生說:
“這十幾年來,我有時提倡平民教育,有時提倡鄉村教育,有時提倡勞苦大眾教育;不知道的人以為我見異思遷,歡喜翻新花樣,其實我心中隻有一個中心問題,這問題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得沒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現在我們所發起的普及教育是建築在極困難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它是一個農業國的普及教育方案。”(普及教育運動小史)
從這些話裏,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陶先生與中國普及教育運動的關係,普及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和成人普及教育)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事,在資本主義國家因為有經濟上的基礎,所以是“水到渠成”;在半殖民地國家,經濟上遭受帝國主義及封建殘餘勢力嚴重的剝削,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要想普及教育,比登天還難。在這樣困難條件下,便隻有兩條路橫在我們麵前,一條根本否定了普及教育,屈服現實的前麵;一條認定普及教育在半殖民地國家的重要性,探求新的路子和方法,突破當前的困難。生活教育便是後麵一條路線成長起來的理論和方法,它承認“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確定了“即知即傳”的“小先生”與“傳遞先生”製的辦法。在這樣一種理論和主張下,我們沒有錢也可以辦教育,沒有正規的師資還可以辦教育,沒有傳統的學校也可以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