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殊教育和我:樸永馨口述史

前言

早在2015年年初,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的領導和老師就與我談為我慶賀80歲生日的事。我極力謝絕慶賀一事,建議應該以特殊教育專業建立30周年紀念專題研討為主,找一個晚上以參會人員自願參加的小型座談會的形式聚聚足矣。另外,我建議不按80歲生日在79歲慶賀的習慣,改在整80歲時再聚。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的老師建議出版我的口述史,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安排此事,請了4位研究生(江小英、趙梅菊、汪斯斯、趙勇帥)來做這項工作。我十分感謝這些老師的關心。這幾位學生查閱和參考各種資料擬寫訪談提綱,並分組安排日程來我家訪談、記錄。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回憶和查找我過去保存的資料,但因為參加工作後這些年,我曾7次搬家,每搬一次家就要把各種物品裝箱一次,整理的時候隻能把當時急需要用的資料放在手邊,而其他資料就被壓在箱底,所以這次整理口述史的時候,我記憶中的有些材料找不到了。因此,資料無法完整地呈現給諸位。4位研究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這個書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查找和參考了不少資料,幫助我回憶。我十分感謝這些研究生的辛勤勞動。

書名原本叫《樸永馨口述史》,但我認為,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特殊教育老師,不敢與那些著名學者相比,也沒有什麽特殊經曆和事跡。先有特殊教育,然後曆史的機遇讓特殊教育選擇了我、培養了我。我隻是在中國特殊教育發展曆史長河的一小段中、一個小領域中參與了一點工作,絕不自詡為整個“中國特殊教育的第××”。因此,我建議這本書叫《特殊教育和我:樸永馨口述史》,把特殊教育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的定位更加確切和客觀。人貴有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一個人在社會事業和學科中的貢獻和作用,不應由自己去吹噓,而應由世人和後代根據事實去評說。我一生最珍貴、最珍視的稱呼是“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這是事實,並不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