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人類已開始步入一個學習化的時代,作為個體的人隻有進行終身不斷的學習才能跟上社會和時代前進的步伐,才能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今天,誰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就形成足夠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識寶庫。”同時,學習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學習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學習的時空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就變得格外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席埃德加·富爾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1972年)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1996年)也明確提出,教育應圍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成為自己四種學習加以安排,它們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支柱。“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係統化知識。”“每個兒童無論他在哪裏,都應使他能以恰當的方式學習科學而且終生成為‘科學之友’。”[1]也就是說,現代社會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知識,還需要學會如何獲得知識,學會如何在求知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不僅需要懂得會共處、會做事、會做人,還需要在明白這一切的必要性的同時,學會如何去完成、去做好這一切,學會在學習中形成自主地、能動地甚至創造性地獲得作為整體的人生存和充分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的能力,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學習中不斷地成長完善。然而,人非生而能者,尤其是學生,他們是正在成長中的整體的人,具有未完成性和可發展性,受動性與主動性,統一性與獨特性,現實性與曆史性,他們學習、學會學習以實現人的發展需要成人的幫助和自己的摸索,而教師的使命就在於主要借助人類精神成果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為人,教師無疑應該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主要領路人。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要求現代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什麽,而且要關注學生怎樣學,尤其要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給學生以引導和影響,富有成效地幫助和促進他們學會學習,具備在學習化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使他們成為能自主學習、適應而且可能超越未來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人。而這一點恰恰是過去被我們所忽略的。在教學理論研究中,對於學習指導、學習策略、教學策略這類課題已經有不少研究,但多數是圍繞如何掌握書本知識,對於學生從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角度學會學習考慮不多,而且對於如何實現教學與學會學習指導的同步化方麵的探討還比較少;在教學實踐方麵,教師對這一問題的有意識的關注和實踐也明顯不足,甚至有的教師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問題。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曆史背景與教育教學的實際狀況,我們選擇了“學會學習教學策略”作為本書的研究內容,以期為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促使學生逐步成為自身成長和發展的主人提供思想資源,同時為“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想變為現實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