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陽光心態工作坊實錄

災難的心理應對與心理援助[1]

鄭日昌

回顧曆史不難發現,人類是在災難中生存與發展起來的。正是戰勝了無以數計的災難,人類才繁衍生息至今的幾十億人口。從某種意義上說,災難也有生態平衡的作用,沒有大大小小的災難,地球上早就人滿為患。

作為給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災難事件,有天災也有人禍。天災是大自然所為,可能是天文地理因素使然,也可能是其他生物作祟的結果。人禍可能是一時疏忽或技術故障所致,也可能是有意為之。災難可能是局部的,受害範圍有限的,也可能是廣泛的,受害範圍很大的;可能是爆發性的,也可能是持續性的。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刹那間整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1348年蔓延全歐洲的鼠疫,曆時三年,許多城鎮人口滅絕,死亡人數約占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

災難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災難帶來的損失卻是可以努力減輕的。一次災難的損失程度,不僅取決於災難本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災者的承受能力和社會的綜合抗災能力。1995年1月,日本神戶發生了強烈的大地震,當地人民遇災不亂,救災有序,大大減輕了損失,被世人譽為“成熟的國民,成熟的社會”。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廈遭受恐怖襲擊,大多數人秩序井然地撤離現場,倘若危急關頭混亂擁擠,不知要增加多少傷亡。2003年我國“非典”流行,許多醫生也表現出了救死扶傷、臨危不懼的高尚醫德。

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災難既是對人身體素質的考驗,又是對人心理素質的挑戰。

大禍臨頭,世人表現各不相同:麻痹大意,心存僥幸者有之;求神拜佛,聽天由命者有之。有的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有的緊張焦慮,防衛過當。前兩種人是由於無知和愚昧,不做積極應對,導致貽誤戰機,坐以待斃。後兩種人誇大災難的嚴重性,或因過度驚恐而失去理智,抑鬱、悲觀甚至絕望自殺,或惶惶然不可終日,采取過頭或無效的防衛措施,造成比災難本身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