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發現,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和嬰兒自我認知的發展有關。依戀安全性不同的嬰兒的自我認知水平不同,與低依戀安全性的嬰兒相比,高依戀安全性的嬰兒能通過更多的自我認知任務,擁有更複雜的自我認知。這與施耐德-羅森和奇凱蒂(1984)、皮普等(1992)的研究結果一致。施耐德-羅森和奇凱蒂檢驗了19個月嬰兒的母嬰依戀和自我認知的關係,發現安全型依戀與不安全型依戀相比,較高比例的安全型依戀的嬰兒能夠認知他們自己。皮普等認為,與非安全依戀的嬰兒相比,安全依戀的嬰兒擁有更複雜的自我知識。格林(Green)、軒尼詩(Hennessy)和賴斯(Reis)等研究發現,內部工作模型與其他心理表征的複雜性之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關係。
精神動力學和依戀理論認為,自我的發展起源於最初的依戀關係。早期依戀關係具有持久的效應,影響情感的變化,可發展成為一種模式。依戀關係的形成是一種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 models),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是一種認知/情感性的構造,是在嬰兒/孩子與父母行為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他人和自我的一種心理表征。鮑爾比(John Bowlby)認為與看護者的重複交往質量導致了內部工作模式或者心理表征的形成。表征能力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的認知方麵和個體的自我認知的發生的內在化提供連接。在表征水平上,嬰兒的自我認知的複雜性和依戀狀態有關。表征能力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的認知成分的內在化和自我認知的內在化提供一種途徑;同樣的,也是聯係依戀和自我認知的必需的調節者。母嬰依戀通過影響兒童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影響著正在建構的兒童的自我係統。隨著發展,嬰兒首先內在化關係的特征,然後從關係的最初內在化中區分出自我和他人。在發展早期,個體就已經根據不同的依戀經驗對自我和他人做出相應的歸因,並在隨後形成相應的依戀風格。安全性高的母嬰依戀關係能使母親在與嬰兒的交流中,傳遞出嬰兒可能接受的知識和技巧,使得嬰兒在與母親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感到安全愉悅,嬰兒以母親為安全基地,探索周圍世界,逐漸理解自我和他人的關係,以他觀自我或鏡像自我為核心的自我工作模型得以逐漸形成,從而促進其自我認知發展;而安全性低的母嬰依戀關係使得母親的教育期望和嬰兒的可接受水平出現差異,嬰兒不能理解母親的教育,沒有適宜的認知策略從內在化表征中區分出自我和他人,兒童無法將“具體的經驗泛化為普遍的對他人反應敏感性、可接近性的普遍預期和一般信念”,對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無法建立,嬰兒的自我認知發展得不到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