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對話】 做有職業經理人素養的教育企業家

——走近張熙

解豔華 甄曉燕

追求契約化精神 對顧客負責

世界500強企業高管的身份在張熙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契約化精神”的烙印,追求創新的不安分基因又促使他的職業生涯易轍而行,然而無論在哪個軌道上,都沒改變張熙“要麽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的人生信條。

教育在線:從你的履曆上看,工作更換較頻繁?

張熙:是的。換過幾家企業,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可持續的工作,創業對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我喜歡自由,同時也希望為社會、為自己創造一些不同的東西。人人都要有追求,我做事情有一個原則,要麽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我相信在我工作過的企業我還是創造過很多的不同,因為我喜歡挑戰,我不想做安分守己的人。

教育在線:經曆這麽多行業,當初為何選擇教育培訓行業並在上海創業?

張熙:我回國在英孚教育擔任了兩年的中國區總經理後開始創辦精銳,當時覺得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有很大的潛力。教育公平的問題催生了擇校熱和大家對優質資源的競爭,比如北京大學在外地的招生可以說是萬裏挑一,而在北京是萬分之一百,上海的複旦大學更甚,近一半是本地生源。我相信,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教育培訓業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從整體上看,教育行業發展還很粗糙。上海當時沒有教育培訓領軍品牌,但市場容量很大,從戰略角度來說選擇上海比較合適,再加上上海的特殊性,上海的消費者對細節更加關注,對顧客體驗比較看重,這也是我比較看重的。

教育在線:豐富的經曆,給你自己打上了什麽樣的烙印?

張熙:還是有很強的職業化根基吧,比如我覺得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契約化精神,做企業就要對顧客負責,因此一定要腳踏實地,少講一點大道理,多做一些實際的事情。現在整個社會都有點浮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重要。教育培訓業拚的是管理,我們從第一天就開始規範化運作,我始終相信建立一套好的體係和製度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