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要素”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案例5 中學曆史學科教學案例

一、案例來源

下麵的課例是八年級(下)《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一課的教學案例,來自於廣州市玉岩中學某老師的課堂實錄和教學設計的部分摘錄。

二、教學設計(部分)摘錄:

(一)教學思維方式設計

1.知識目標

掌握全國抗日戰爭開始的時間和七七事變的經過,理解七七事變是全國抗戰的開始。了解淞滬抗戰的概況;牢記日寇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法西斯暴行;

2.能力目標

通過對日本新版曆史教科書的駁斥,培養學生利用曆史資料還原曆史和利用曆史駁斥謊言的能力,以及辯證看待曆史事件和建立起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通過學習盧溝橋抗戰和淞滬抗戰中國民黨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戰史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公正地評價曆史事件的能力。通過收集、整理日寇在華暴行的資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3.情意目標

學習愛國官兵“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從而繼承中華民族光榮的抗爭傳統。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本性、無恥性,不忘國恥、國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訓。富國強兵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要認識到物質的富足必須同民族精神和情懷相對稱,一個不斷反思的民族才是成熟的民族,一個厚重寬廣的民族才可能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學行為方式的設計

1.主動

通過查閱書籍、百度搜索、閱讀教材等方式了解更多關於七七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完成導學案。

2.互動

通過人機互動方式搜索百度百科有關日本全麵侵華的背景資料和南京大屠殺關於日本“燒、殺、搶、掠、**”的數據資料;在學習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的相關內容時也有師生互動對話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