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國內故事片產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從2000年的83部,2004年的212部,到2008年的406部,2013年中國故事片產量更是達到638部,實現自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連續第十一年的增長。娛樂與人文尚在爭論,藝術與市場仍需平衡,喜人的市場景象背後,是一批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創作理念的影片在支撐。而這其中,有三類主要影片,一直牽動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創新與突破前進的格局。
藝術片與商業片作為兩個不同大類的電影美學風格,一直以來共存於電影的創作版圖中。而電影在中國國情的特定語境裏又產生了“主旋律”這一富於中國特色的片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版圖上,藝術片、商業片、主旋律影片這三類有其各自的創作特點與文化堅持,經曆了幾個曆史階段的探索與追求,既有分歧爭競,又有相互借鑒、影響,甚至彼此成就,共同支撐起中國電影的繁盛與發展。
(一)主旋律電影的生命力驗證
主旋律電影是由特殊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形態[1],是主要由政府和國有企業直接投拍的非商業性影片,著力政治宣傳教育,而非贏利。在當下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它是調動資源最多、文化影響力最大的文化形態[2];它以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等主流意識形態為旨歸。自1987年“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提出以來,這類影片在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挖掘、革命曆史書寫、民族英雄形象塑造等方麵為國產電影創作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中國當代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是如此密切,以至於任何一個時期的劃分幾乎都與政治文化的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姻緣關係。”[3]中國電影似乎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政治的背景,許多曆史事件和政治思想在電影中得到複現和傳播,作為影響力巨大的社會傳媒,在中國,電影總不自覺地與當局權威話語和主流意識形態尋求“合謀”,在作品的思想定位中展露出主流文化的價值傾向。改革開放初期,“反思”題材電影大量出現。《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等影片一改“**”時期電影中“高、大、全”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通過普通人在十年動亂時期的遭際,表現多變的政治形勢和直接的個人性體驗。20世紀80年代後期,《鍾聲》、《共和國不會忘記》等影片,也對當時社會變革的熱點話題進行了積極關注與融入。由於主旋律電影的概念和製作模式在當時尚未形成,所以上述影片隻是表現出很強的政治訴求和時代意識,並未帶有明顯的主旋律特征,其拍攝手法和美學表達甚至有一定的藝術與商業痕跡。成功的典範如謝晉的大部分作品,既被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又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在評論界和世界影壇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時至今日依舊是主流商業類型片創作值得效仿、追躡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