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希臘”之詞義和希臘的自然環境
一、“希臘”和“希臘人”
希臘,古稱“希臘斯”(Hellas,中文或譯作“希拉斯”、“赫拉斯”),最初是一個地理概念,大概位於傳說中希臘人始祖希倫(Hellen)及其部族所聚居的色薩利南部弗提奧提斯地區[1]。據公元前5世紀希臘古典作家修昔底德記載,起初希臘人諸部族各自為號,並無統一的稱謂。希倫時代之前,連“希臘斯”這個名字都不曾存在。隻是隨著希倫和他的兒子們在弗提奧提斯勢力的增長,並且以同盟者的身份被邀請到其他地區之後,諸部才因為和希倫家族的關係,各自稱為“希臘人”(Hellenes,中文或譯作“希倫人”)[2]。甚至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詩人也從來沒有在任何地方用“希臘人”來指稱全體希臘軍隊,而隻用它來稱呼阿喀琉斯麾下來自弗提奧提斯地區的人[3]。直到公元前8—前6世紀的古風時代,隨著希臘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麵的交往和融合日益深化,“希臘人”才成為希臘各部族共同的稱謂,“希臘斯”也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對其所生活居住之地的通稱[4]。後來,古羅馬人把當時希臘人所聚居的南意大利和西西裏島殖民地統稱為“大希臘”(Magna Graecia),稱希臘人為Graeci,今人所熟知的“希臘”(Greece)和“希臘人”(Greeks)二詞即由此而來。
二、自然環境
古代希臘在地理範圍上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海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以及西西裏島。其中,希臘半島和愛琴海諸島是古希臘人活動的主要舞台,在古希臘文明史的發展中居於中心地位。希臘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的南端,境內四分之三的麵積為山地,依自然地勢,希臘半島可分為三大部分:北希臘、中希臘、南希臘。北希臘包括伊庇魯斯、色薩利和馬其頓三個地區。伊庇魯斯位於品都斯山西側,山地崎嶇,地薄人稀,經濟、文化落後;色薩利地區是一片群山環抱的平原,土地較為肥沃,但也因此紛爭不斷,其東部的奧林匹斯山即是傳說中諸神居住之所;馬其頓扼希臘半島的東北部要衝,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後來成為亞曆山大帝國的起源地。北希臘與中希臘通過靠海的德摩比利峽穀相連接,公元前480年希波戰爭中著名的溫泉關戰役就發生在這裏。中希臘包括阿提卡、彼奧提亞、弗西斯等八個地區。阿提卡地區的雅典和彼奧提亞地區的底比斯都是古希臘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尤其雅典是古希臘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弗西斯的德爾菲神廟是古希臘最著名的神諭聖殿。南希臘即伯羅奔尼撒半島,包括阿哥利斯、拉哥尼亞、美塞尼亞、阿卡迪亞、阿卡亞等七個地區。美塞尼亞和拉哥尼亞皆為適宜農耕的地帶。古希臘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之一斯巴達就位於拉哥尼亞平原的南部,歐羅塔斯河的西岸。阿哥利斯則是古希臘青銅文化晚期的文明中心邁錫尼所在地。科林斯地峽是中希臘和南希臘之間的陸上交通要道,附近有麥加拉和科林斯兩個重要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