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傳播
釋迦牟尼從鹿野苑首次布道說法,直到80歲高齡,最後涅槃,他一生幾乎走遍了摩竭陀國和居薩羅的所有地方,為那些追隨他的信徒們傳道幾十年。
由於佛陀的辛勤布道,佛教自其創立後得到快速發展,並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一個新教派。到釋迦牟尼去世後的一兩個世紀,佛教在南亞次大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後又逐漸傳入中國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其原因在於釋迦牟尼曾經得到統治階級中的許多人的支持(包括與當時的一些國王有著十分親密的關係);佛教不排斥低等種姓的人入教,而且釋迦牟尼傳道說法深入淺出,教義也通俗易懂,對信徒既不要求其花費大量的金錢從事祭祀,又不要求其從事折磨自己的苦行。佛陀的弟子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男有女,有在家的俗世弟子,也有一批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佛教嚴格意義上的僧伽就是由這些比丘和比丘尼組成的。
佛陀的第一批弟子是其父王派去跟蹤他的那些人。佛教的第一個尼姑是釋迦牟尼母親的妹妹大愛道,在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去世後,她就嫁給了淨飯王,替代摩耶撫養釋迦牟尼。在淨飯王去世後,大愛道率淨飯王宮中的妃女眷屬去見佛陀,請求出家,佛陀開始時不願意,後經過阿難的勸說,才最終同意。所以,大愛道是佛教的第一個尼姑,以後才有了比丘尼僧團。她一生中教化了不少的女性,從而成為尼姑的首領。
圖4.4 鑄有釋迦牟尼(左)和國王(右)的迦膩色迦金幣。貴霜。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
雖然佛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其他學說並沒有消失,甚至婆羅門的勢力也依然存在。婆羅門教在以後更發展成了印度教,並將佛教排擠出了印度。
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並在印度各地傳播佛教後,也曾經受到外道的排擠、誣陷。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在室羅伐悉底國,當年“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伽藍後不遠,是外道梵誌殺**女以謗佛處。如來十力無畏,一切種智,人、天宗仰,聖賢遵奉。時諸外道共相議曰:‘宜行詭詐,眾中謗辱。’乃誘雇**女,詐為聽法,眾所知已,密而殺之,埋屍樹側,稱怨告王。王命求訪,於逝多園得其屍焉。是時外道高聲唱言:‘喬答摩大沙門常稱戒忍,今私此女,殺而滅口。既**既殺,何戒何忍?’諸天空中隨聲唱曰:‘外道凶人為此謗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