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詞來源於印度河。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是第一個把印度河及其以東的地區稱為印度的人。其後,西方人一直沿用了這一名稱。我國漢代把它稱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才將其稱為印度。古代印度實際上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不丹等國家在內的南亞廣大地區。古代印度史也就是南亞地區各國古代的曆史。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北倚喜馬拉雅山,南臨印度洋,東接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是一個高山和海洋環繞的大陸。就地理形勢而言,印度全境分為北、中、南3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嶽地帶,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溫迪亞山以南是德幹高原。通常人們把北部高山地帶和中部平原地區稱為北印度,這裏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經濟區和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德幹高原雨量充沛,氣候良好,有豐富的森林和礦產資源,但不宜農耕,而且交通非常不便。印度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極不平衡。
北部印度除了恒河、印度河以外,還有東北部的發源於中國西藏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上遊是中國的雅魯藏布江),德幹高原以南有幾條較小的河流:納巴達河、馬哈納底河、戈達瓦裏河、克裏希納河以及柯弗裏河等。南部的幾條河比北部的3條河要短得多。
古代印度北部由於有喜馬拉雅山脈的緣故,因此和外界的交往不多,隻有西北部有幾個山口可以和外界交往,如興都庫什山脈上的開伯爾山口和古馬勒山口、基爾塔爾山脈上的波倫山口等。這些山口既是印度和外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也是古代曆史上一些民族入侵印度的通道。
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至德幹高原之間,是平原地區。但這片平原地區在生態方麵卻很不相同,這與其降雨量有關。西部的印度河流域雨水稀少,每年的降雨量隻有250~370毫米;恒河和亞穆納河之間的地區有600~1250毫米;恒河中下遊—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降雨量達到1250~2500毫米之多。但印度河流域的水量卻不少,因為這個地區除了降雨之外,還有其他水源,那就是雪山融化的水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