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一節 軍國形勢

一、領土觀念的形成

春秋時期,政治人物最關心的不是領土,而是城邑,各個諸侯國爭奪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城市和人口。戰國時期不同了。城市固然重要,城市以外鄉村的土地同樣重要。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邊界上已建立了關、塞,但平時並不駐兵防守,隻有在戰時才駐守。戰國時期也不同了。各國間邊界上的險要之地都設有關塞,而且常年駐軍守衛,設立官吏掌管通行和稅收。關塞大門開閉有一定時間,進出要檢查,通行要憑證件和文書,過關的通行證件是符或節。孟嚐君逃離秦國到函穀關時便篡改證件,變換姓名,還因為關口有規定,雞鳴出客,幸虧門客中有人會學雞鳴,才提前通關,贏得了時間。貨物過關要征稅,關塞稅收已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也有身份地位高的,運送貨物可以持免稅通行證件,鄂君啟節就是封君運送貨物過關的免稅通行證件。

由於領土的重要和領土觀念的形成,戰國時期各國紛紛在邊界上修築長城。楚國有方城,春秋時期是指山名,戰國時期長城也叫方城了。齊國長城稱長城钜防,由堤防聯結山脈擴建而成,西起防門(今山東省平陰縣),向東經五道嶺,繞泰山西北麓的長城嶺,經泰沂山區,一直到小朱山(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入海。魏國的長城一條是利用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擴建而成的,南端起於鄭(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越渭水和洛水,經今大荔、澄城、洛川等縣,再經洛水東岸的堤防北上。另一條是公元前358年修築的,為防備秦國的進攻,從黃河邊的卷(今河南省原陽縣西)開始,向東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往西南,到密(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北)。公元前333年,趙國修築長城,由漳水、滏水(今滏陽河)的堤防聯結擴建而成,即從今河北省武安縣西南起,東南行沿漳水,到今磁縣西南,折而東北,沿著漳水到達今肥鄉縣南。燕國的南長城,由易水的堤防擴建而成,從今長城門(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西北),沿著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向東南。此外,趙國、燕國和秦國都在北方邊境上修築了抵禦東胡、匈奴、林胡、樓煩等遊牧部落的長城,秦統一後,令蒙恬率眾修築長城就是以趙、燕、秦三國原有的長城為基礎而建的。長城的修築,說明領土觀念已經上升到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