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在鄗(今河北省高邑)稱帝。從這一年到公元57年病逝於洛陽南宮,劉秀一共在位32年。他花費大量的時間陸續消滅了各地農民起義軍和割據勢力,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而他在位期間,史稱“光武中興”。這個“中興”,包含著兩方麵的含義。
第一,劉氏重新奪取天下。
東漢的建立,是經過王莽的新朝之後,劉氏再次接續了漢朝的皇統。《後漢書》記載,劉秀是西漢景帝的後代,是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一共有13個兒子封王,其中劉發被封為長沙王,劉秀正是出自劉發這一脈。不過,在長沙王的繼承序列當中,劉秀是劉買這一脈,並不是嫡脈,因而隻封了舂陵侯,而王位由另一個兒子劉庸繼承。劉買這一支從此就在舂陵(今屬湖北棗陽)繁衍了下來,五世後就有了劉秀。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劉秀這一支在政治地位上幾乎是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從封侯到太守、都尉、縣令,到劉秀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平民。不過,劉秀是劉邦的後代,這一點確實無疑,因此,劉秀建立東漢,也確實是在劉氏失掉天子之位以後,又重新奪取回來的,可以稱得上中興。並且,劉秀本人也有意恢複漢家的天下。公元23年,王莽死後,當時的更始帝劉玄意欲在洛陽建都,命劉秀為司隸校尉,先期前往整修官府。劉秀便按照西漢舊製,設立官署、起草文書等,一切都遵循過去的章程辦理。等劉玄來到洛陽時,所帶的將領衣衫不整,而劉秀這個司隸校尉所屬的官員僚屬卻衣冠整齊,完全是漢家舊製,當時就有一些老人感慨道:“沒想到在這裏還能看到漢官威儀。”劉秀的這些作為,表明他有“中興”之誌。
東漢在全國統治秩序的建立也是“中興”的重要標誌。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以後,擺在他麵前的是一副爛攤子,農民起義軍仍然存在,各地的割據勢力也有不少。劉秀稱帝3個月後,赤眉軍攻破長安,以綠林軍為基礎的更始政權倒台。當年10月,劉秀遷都洛陽。公元27年,赤眉軍在遭到大敗以後,被迫投降劉秀,農民起義軍從此全部覆滅。接下來,劉秀要消滅的是各地的割據政權。公元29年,先後平定梁地的劉永、山東的張步,河西的竇融也歸附劉秀。公元30年,廬江的李憲、蘇北的董憲也先後被攻破,今山東地區全部落入劉秀之手。公元33年,隴右的隗囂病死,次年,劉秀平定隴右。公元36年,在巴蜀稱帝的公孫述戰死,巴蜀平定。同年,勾結匈奴的盧芳看到大勢已定,隻得逃亡匈奴。至此,劉秀的東漢政權從地理上統一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