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觀音聞色:音樂時光機

戰爭與戰役

曲目推薦:

說到描寫戰爭場麵的音樂,古往今來並不鮮見,尤其以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最為著名。其實早有貝多芬的《威靈頓之役》在先,兩曲同為擊潰拿破侖的主題。威靈頓之役描寫英國名將威靈頓率領聯軍大破拿破侖的法軍,而《1812序曲》則描述了拿破侖的軍隊對俄羅斯的入侵以失敗告終的過程。不約而同的拿破侖題材從側麵顯示出這一“科西嘉魔鬼”對整個歐洲局勢的深遠影響。據說貝多芬的一位朋友曾經問他最喜歡哪一部交響曲,貝多芬回答說:“毫無疑問,是第三號交響曲。”——這個故事難以考證,但第三號交響曲——那部曾經題獻予拿破侖·波拿巴的交響曲確實是貝多芬最好的作品之一,而後來那部應時之作《威靈頓之役》則無論是品質還是知名度都大為遜色。

說到《1812序曲》中的《馬賽曲》,恐怕比代表俄軍的民間舞曲和最後的《天佑沙皇》的旋律更為激動人心——老實說,每每聽到這個主題,雖然知道它象征了入侵者法軍,但總是格外興奮……其實《1812序曲》中用代表法軍的《馬賽曲》直到1870年才正式被定為國歌,而在1812年,法國沒有國歌。而樂曲尾聲中出現的《天佑沙皇》的旋律,直到1833年才被定為俄國國歌——換句話說,如果1812年的當事者穿越時空來到70年後(此曲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聽到這首樂曲,一定會對其中表達出的寓意迷惑不解。

在電影音樂出現之前,音樂對於戰爭和戰鬥的描述基本上是象征性大於描述性。由於視覺元素的介入,電影音樂和遊戲音樂立即發展出高度成熟的描述性音樂語匯。劍拔弩張、肉搏血拚的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憑借《角鬥士》及《特洛伊》那般激動人心的配樂為觀眾重現出那個時代的金石之戰。甚至不需要畫麵,隻需聽聽“角鬥士”原聲中的《戰鬥》一曲便可領略其刀兵相見、血肉橫飛的緊張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