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一、漢末三國的道教

東漢末出現的民間道教派別,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的五鬥米道。東漢末年張角以太平道組織民眾進行反對政府的黃巾起義,遭到東漢政府的殘酷鎮壓,隨著起義的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此後不見於記載。

張陵創立的五鬥米道主要活動於巴蜀地區,以《老子》為經書。為什麽稱為五鬥米道呢?據《華陽國誌·漢中誌》說:“其供道限出五鬥米,故世謂‘米道’。”[1]是因為入道之人必須交納五鬥米給道師,所以俗稱為五鬥米道。張陵傳教以符水治病,並要求病人思道悔過,初步具備宗教規模,有道書、教義、教儀和戒律等。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承為師,張衡傳給他的兒子張魯。張魯在漢末據有漢中,史書上說他以鬼道教民,自稱師君。剛加入的教民稱為鬼卒,修煉到一定程度稱為祭酒,領有一定的教眾,人數多的則稱為治頭大祭酒。教民以誠信不欺詐,設立義舍,裏麵放置著義米肉,以供行路之人量腹取食,如果貪心取多則會遭到鬼道犯病。因教主稱為天師,故也稱為天師道。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在漢末軍閥割據的局麵下,並不能維持長久。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軍征伐張魯,張魯經過一番抵抗,最終不敵曹軍,率部投降。張魯被北遷到鄴,大批信道的民眾隨張魯北遷,被安置在關隴、洛陽、鄴城等地。為安撫他們,曹操采取懷柔政策。張魯作為教主,得到曹操優待,被封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其五子皆封列侯。其他部下也大多被封侯拜將。

隨著張魯及其部眾的北遷,天師道也隨之傳到北方。魏晉時期北方的天師道有陽平、鹿堂、鶴鳴三大治,卻無法對整個教團起到約束作用。天師道雖然在民間流傳,但各地教團已不遵守舊有的道法、教義,貪財**的現象嚴重,組織渙散,各自為政,科儀教律廢弛。雖然沒有統一嚴謹的組織,但魏晉時期天師道在北方仍然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