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四、佛教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佛教自進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和傳播,不僅充實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僧的東來,不僅帶來佛經也帶來許多的佛像,把印度和西域的繪畫風格也帶到了中國,給中國繪畫和石刻藝術以深遠的影響。佛教為利於傳播,要塑造通俗形象的佛像,由此引入印度的繪畫技法,給中國繪畫帶來了新的技法和理論。例如,在傳統的裝飾紋樣之外出現了蓮花紋、獅子紋、忍冬草紋、鋸齒紋、卍字紋等,又如凹凸法的引入,中國繪畫出現新的麵貌。這時期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眾多以繪畫佛教人物著名的人物,如孫吳的曹不興、兩晉的張墨、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北齊曹仲達、南梁張僧繇。他們繪畫佛像各有特點,顧愷之所畫的維摩詰形象是“清羸示病”,陸探微是“秀骨清像”,戴逵是“神明太俗”,曹仲達是“曹衣出水”,張僧繇是“麵短而豔”。

佛教的興盛,推動信眾刻經造像以祈福,開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現存著名敦煌、雲岡、龍門、大足石窟都是這時期開鑿,這些石窟藝術也是深受犍陀羅和印度風格的影響。

在建築方麵,魏晉南北朝南北方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的塔寺。佛塔源於印度,塔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高顯處,是印度一種紀念性墳墓。印度式的塔,是由台基、覆缽、寶相輪組成的實心建築。塔傳入中國時,和中國本土的木結構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佛塔式建築。

音樂方麵,佛教的傳入也給中國傳統的音樂帶來新的特征。佛教音樂稱為梵唄,是佛僧在進行宗教儀式時的頌歌。南北朝時期,佛寺眾多,“梵唱屠音,連簷接響”[68]。佛教音樂的引入,帶給中國音樂以新的樂曲、樂器和理論音樂。佛教的廣泛傳播,還促使新的音樂形式—說唱音樂如變文、彈詞、鼓詞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