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晉的短暫統一
三國分立之局奠定之後,魏、蜀、吳之間互有攻防。魏黃初二年(221),吳、蜀爆發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蜀漢大敗。此戰影響巨大,吳、蜀一度中斷的聯盟關係得以恢複。蜀漢在諸葛亮的主政下不斷北伐曹魏,終無功而返。後來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魏景元四年(263),曹魏發動攻蜀戰爭,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魏鹹熙二年(265),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位,從而取代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國號晉,史稱西晉。此後,孫吳政權又存續了10多年。晉鹹寧六年(280),西晉滅吳。東漢末年以來戰亂數十年,自此複歸一統。
西晉初年,政治尚清明,統一後天下承平。但隨著統治的穩定,統治集團逐漸陷入奢靡。同時,外戚專權,諸侯王權力過大,西晉政權危機四伏。290年,生性魯鈍的晉惠帝繼位,皇後賈南風亂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終於爆發了內亂。自元康元年(291)起,持續16年,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img alt="" src="../Images/image26-1.jpg"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相繼參與對中央權力的爭奪,史稱“八王之亂”。307年,晉懷帝繼位,西晉政權已搖搖欲墜。
八王之亂之際,胡人趁亂反叛。漢魏以來,統治者奉行允許胡人遷居內郡的政策,西晉沿襲這一政策。例如,關中戶口百餘萬,其中胡人占了一半左右。[25]當時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族為主的胡人大部落陸續建立起多個政權逐鹿中原。永興元年(304),氐人李雄占成都,建立成漢;匈奴人劉淵起兵左國城(今山西方山),建立前趙。永嘉五年(311),前趙政權進攻洛陽,西晉南方諸州號稱勤王的軍隊觀望不救。不久洛陽陷落,士民3萬餘人遭殺戮,晉懷帝被擄,史稱“永嘉之亂”。自此開啟了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的局麵,以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北夏十六國[26]為主的數十個政權紛起爭雄,中原陷入混戰百餘年。永嘉七年(313),晉湣帝繼位於長安。建興四年(316),前趙政權又攻陷長安,晉湣帝被擄。至此,西晉滅亡,51年短暫的統一局麵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