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一、藩鎮來源之安史舊部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的自縊和其黨羽的紛紛投降標誌著曆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自此結束,唐王朝也因此有了一絲喘息之機。但這並不意味著唐朝可以重新振作強盛起來,收納叛軍首領使其成為節度使為唐朝埋下了不可消除的禍端。

唐朝政府留下叛軍首領並封其為節度使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其一,唐朝雖然表麵上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卻並沒有徹底消滅其勢力的辦法,隻能以賞功為名授其節度使稱號,以求暫時的安穩。其二,唐朝政府派出平叛的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及其子仆固瑒存有私心,妄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加之其與唐朝之間存在嫌隙,於是向朝廷上書請求讓這些降將就地擔任節度使。

安史降將任節度使及其占據地方大致如下:魏博(以今河北大名為中心)鎮。廣德元年(763)田承嗣占據貝、博、魏、衛、相、磁、洺7州,範圍大致在今河北南部,山東西南稱魏博節度使,擁兵10萬之數。盧龍(又名幽州,以今北京為中心)鎮。廣德元年李懷仙據幽、薊、營、涿、平、檀、媯、瀛、莫九州,範圍大致於今河北北部(今北京、天津、遼寧西部),稱幽州盧龍節度使,有兵5萬。成德(又名鎮冀或恒冀,以今河北正定為中心)鎮。寶應元年李寶臣據恒、定、易、趙、深、冀、滄七州,範圍大致在河北中部,稱成德節度使,有眾5萬。相衛(今河南安陽)鎮。廣德元年薛嵩據相、衛、洺、邢四州,大致在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等地。相衛鎮也是兵精糧足,但其後為田承嗣所並。故除相衛鎮外的三鎮通常被人們稱為“河朔三鎮”亦或稱“河北三鎮”。河朔三鎮兵力強盛,自不願真心臣服,故其常與朝廷為敵,戰亂不斷。這種藩鎮也因此被稱為叛鎮或割據型藩鎮,對唐朝後期政局影響最大的,也正是這一地區的割據型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