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是一個已經遠離我們生活的詞匯,但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卻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被人們奉為“天庾正供”,是曆代封建統治者最為關注的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之一。
清朝嘉道以前,漕糧運輸依托南北大運河,以河運為正途。隨著時代的推移,局勢的動**,環境的變遷,河運難以為繼,清朝統治者不得不改弦易轍,另起爐灶,推行海運。與其他在晚清時期推行的改革不同,晚清的漕糧海運雖然步履蹣跚,卻一直頑強地伴隨清廷走完最後一程,也是為數不多的取得了成功的改革案例之一。
鬥轉星移,時光荏苒,回望曆史,我們發現,很多因漕糧河運興起的城市,已然不見了往日的喧囂與繁華;而參與海運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寧波,則在漕運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免讓人發出“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慨歎。
尤其讓人好奇的是,晚清的漕糧海運也經曆了一個由興及衰的過程,它所遭受的屈辱,所經受的曲折,所牽涉的人事,都充分顯示出近代中國的獨特曆史國情。我們不禁要問:它因何出現又因何衰落?它為什麽又垂而不死又衰而不亡?本書正是希望能和讀者諸君一道,重溫這段曆史,解開這些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