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一節 鹹豐登基

道光秘密立儲遺囑放大圖

清代的帝位繼承,自雍正時期建立秘密立儲製,采用錦匣封名的形式,即由在位的皇帝對所有的皇子進行長期的觀察,當聖意已定,選中哪位皇子時,就用朱筆書寫其名,立為儲,並將朱諭藏於錦匣之內,懸置於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當皇帝臨終時,由禦前重臣共同拆啟,當眾宣讀並傳閱,獲得書名的皇子隨即踐祚稱帝。乾隆、道光等人均是通過這種辦法繼位的。

鹹豐元年(1851),積怨已久的矛盾終於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爆發,而後起義以燎原之勢在南部中國迅速發展。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下南京,部署稍定,即著手東征北伐。東征是要搗毀清廷糧食和資財的供應大後方江浙一帶,北伐直搗清廷的老巢——北京。太平軍由羅大綱和吳如孝統率,沿江東行,清兵不戰而潰。照計劃,路軍隊如乘勝攻下丹陽,直指蘇常二府,早已密約的上海會黨會及時響應,東征軍前往接應,吳中至上海一帶唾手可得。但是東王楊秀清恐天國京畿兵力薄弱,再加上向榮已經追至天京,使得太平軍的力量受到了極大的牽製,蘇、常二府沒能攻下,對太平軍來說實為一大失策。依靠來自於這些地區的漕糧,清廷得以保留養命之源。

洪秀全像

即便如此,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朝漕運體製的打擊也是致命的:其一是上海陷落,導致江浙兩省漕糧出海口問題遇到難題。其二是太平軍攻下揚州,揚州係南省河運漕糧集散地,河運漕糧本應於此地集中,再分幫北上。揚州陷落後,清代漕運河道被切成兩段,使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漕糧無法再依靠運河。其三是南方省份成為主戰場,自鹹豐二年起,湖南等省河漕停止,再也沒有恢複。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這幾省的河運漕糧實質上已經終止。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掌軍督撫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清廷原有財政奏銷體製發生變化,地方財政權力後來居上,直接影響了漕糧海運的具體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