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一節 試用夾板船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航運勢力入侵,並從沿海向內地滲透。外國輪船在航運技術上有著明顯優勢,這使得中國傳統木帆船運輸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陷入迅速衰落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輪船招商局應運而生。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是清代漕糧海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我國“自營輪船事業,當以李鴻章、盛宣懷等所組織之招商局為濫觴”。招商局是晚清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家“官督商辦”企業,也是洋務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的成立,既是洋務派對漕糧海運解決辦法的一個貢獻,對洋務運動的發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招商局對洋務運動以及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無疑又是和漕糧海運密切聯係在一起的。

不過,一般人認為,因洋輪入侵,原有沙衛等船遭受致命打擊,數量急劇下滑,漕糧海運船隻不敷,招商局得以創設。應該承認,洋輪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威脅了漕糧海運,並左右著社會輿論;沙衛等傳統木帆船的衰落,也為招商局的出現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最終促使招商局創立的,主要還是源於洋務派政治權力的壯大。通過招商局成立初期的情況來看,當時木帆船顯然還沒有到無法完成漕糧海運任務的地步。時人曾言:沙船其初往北專裝豆餅等貨,販諸浙閩,不願裝漕,“誠以販運之利,厚於漕米之水腳”。以後輪船暢行,兼載豆餅,沙船失業,“屢求多裝漕米”。也就是說,漕糧海運雖然因招商局的創設而受益,但創立招商局在很大程度上卻是洋務派官員利用漕運之名,推動洋務事業,應納入洋務運動整體戰略中去考慮。所謂人事即政治,這是應該首先指出來的。

鴉片戰爭後,外國航運勢力入侵。輪船在技術上所顯示的優勢,使得傳統木帆船的業務受到巨大衝擊。東南沿海許多口岸木帆船都遭到輪船排擠,經營範圍受到嚴重削弱,船隻數量大為減少,漕糧海運受到威脅。外國商船“資本既大,又不患風波盜賊,貨客無不樂從,而上海之商船船戶,盡行失業,無須數月,凋敝立見”。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也不諱言:中國大部分沿海貿易,“從本地船隻轉移到外國船隻手裏”。漕糧海運過程中試用夾板船,正是對此局麵一次不成功的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