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音樂節?
音樂節風起雲湧,在世界各地均有眾多大小規模不一、運作方式各異的音樂節。就古典音樂領域而言,各種不同主題的音樂節也是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每到夏季,整個歐洲就仿佛進入了音樂節的海洋,進入夏天假期的人們和全世界的遊客簇擁而至,盡情享受著陽光、美景和音樂。揭開這些迷人絢爛的表層,深究其核心元素和機製:他們都共同具備哪些條件?不同之處?又是如何因地製宜或根據不同觀眾群、地方文化傳統而體現獨特的魅力?
小鎮與都市
大都市均有歌劇院、音樂廳和交響樂團等藝術機構常規的年度音樂季,因此雖然有些機構會“巧立名目”推出一些諸如“現代音樂節”等的特殊演出集合體,但其實亦隸屬於常規演出季,隻能說是特定時期之內的特定主題演出。許多最成功的音樂節均屬於風景秀麗、曆史悠久、交通便利、有濃厚藝術傳統的小鎮。習慣了大都市的快節奏、高強度和冷漠的人際關係,在盛夏的假期裏,拋開一切俗務,來到小鎮盡情享受假期和美妙的藝術,是絕大多數音樂節觀眾們的生活方式。這裏有著同樣高水準的音樂藝術,但節奏卻截然不同,人和人之間也充滿了溫情和笑容。
當然,大都市也有極為成功的音樂節。然而麵對的觀眾就不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而主要以節日狂歡的市民為主了。比如逍遙音樂節、慕尼黑每年夏天的歌劇節、紐約市的莫紮特音樂節……它們固定的品牌、龐大的節目設計和規劃、集中大密度的演出安排,都吸引著市民參加。包括近十年來興起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亦屬於此範疇。
在古典音樂發達且普及的歐洲,音樂節可謂遍地開花。據法國相關部門統計,夏天全法有數千個音樂節,主題囊括幾乎音樂的所有門類:歌劇、古典音樂、室內樂、鋼琴、古樂、流行音樂、搖滾樂……夏季帶來了遊客,也帶來了藝術。相反倒是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夏天會很乏味:世界各地的觀光客齊集各個旅遊景點,爭相到此一遊。美國人天性更加爛漫,因而在大峽穀、郊外搭建個露天大帳篷,觀眾帶著野炊布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完全脫離城市裏的正襟危坐,演出也有獨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