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和諧之詩:樂遊法蘭西

被遺忘的故事——雷吉爾

亨利-約瑟夫·雷吉爾(Henri-Joseph Rigel,1741——1799)基本上是比莫紮特(1756—1791)早生,比他晚死。但是和海頓(1732—1809)相比,他又晚生早死—由此證明了一個道理,牛人要麽是超級天才能夠瞬間釋放所有才華,要麽是活得超長,等平輩都離開人間了,他們就是活化石:好比鋼琴界現在的巴杜拉-斯柯達(Badura-Skoda),又若被媒體冠以“國學大師”頭銜的著名東方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

作為音樂研究的一部分,凡爾賽巴洛克音樂中心編輯出版了雷吉爾的作品,而我們也將在兩百多年後重新演奏他的作品。這位雷吉爾先生其實是一個德國人,當年仰慕法國文化跑到法國定居(誰能想時過境遷,後來法國精英層長期崇拜德國文化),他繼承發揚了法國所謂“宗教故事”,(l’histoire sacré),也就是神劇(sacred drama),這一點上其實和亨德爾的清唱劇(oratorio,又譯“神劇”)非常類似,基本上就是套用歌劇所有的音樂元素,除去服裝、舞台等,歌手有所謂的角色,如摩西、耶夫特等,講述某一個聖經故事,如出埃及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最廣為人知的清唱劇《彌賽亞》其實並不算標準的清唱劇。在雷吉爾之前,夏龐蒂埃是非常有名的,到了雷吉爾的時代,他的風格已經非常古典主義(他基本就是莫紮特和海頓的同時代人)。我們可以分別用更早的亨德爾和同時代的海頓來進行對比。亨德爾無疑是這個體裁裏最有名和最富有天才的,他的作品構建在通奏低音基礎上,可是到了雷吉爾這裏,雖然仍然有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參加樂隊,但是其角色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更多的主導權力在樂隊的手裏。

對作品細節的比較,也能看出當年的音樂發展水平。貝多芬晚年看到亨德爾的樂譜,大呼高明,崇拜不已,正說明了當年亨德爾的時代,無論是歌手的技巧還是合唱團的技巧都是非常厲害的。雷吉爾的作品裏,合唱團的部分相對要簡單好幾個級別,雖然說角色性非常強,設計的規模也很大;同時獨唱詠歎調的難度也不一樣,在雷吉爾生活的年代,巴洛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技巧已經讓位於戲劇性的聲音,從樂譜可以判斷出當年雷吉爾在巴黎所擁有的歌手聲音渾厚有戲劇性,但相比亨德爾全盛時代在倫敦的意大利歌手(包括閹人),技巧水平已經下降了許多。這也是整個古典時代的共性,令人眼花繚亂的裝飾和練聲曲(戲稱,指長段的技巧艱深的詠歎調)幾乎消失,雖然在女高音聲部還留存下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