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航路的開辟
一、新航路開辟的曆史背景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曆史上習慣稱之為“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貨幣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貨幣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且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好像誰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貴金屬金銀是理想的貨幣。中古的西歐,最初實行銀本位製,15世紀以後,逐漸過渡到金本位製,金銀同是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於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像發了瘋似的到處追求黃金和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哥倫布就說過:“金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1]然而,歐洲產金不多,銀主要產於德國。從15世紀後半期起,德國年產銀量不斷增加,仍然不能滿足需要。西歐商人在同東方貿易中運進價格昂貴的絲綢和香料,又使貴金屬大量外流。有些國家為緩解貴金屬短缺,一再下令禁止金銀出口,仍然不能解決問題。1275年夏,威尼斯人馬可·波羅(1254—1324年)隨父親、叔父到達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宴歡迎。他在中國居住和為官17年,1295年回國後發表《馬可·波羅行紀》(又名《東方見聞錄》,由馬可·波羅口述,比薩人魯思梯謙整理成書)。書中描寫北京的宮牆、房壁和天花板塗滿金銀,日本的金多無數用來蓋房,而且聲言絕對確實可信。這本書廣泛流傳,使西歐人垂涎三尺,決心遠渡重洋、到富庶的東方去。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