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的起因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在德國,起初是德國諸侯之間、諸侯同皇帝之間以及德國封建統治階級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複雜衝突,後來西歐和北歐的一些主要國家先後卷入。這次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30年(1618—1648年)之久,對德國和歐洲有著深遠的影響。
17世紀初年的德國仍然是一個滑稽的帝國,沒有民族統一,分裂割據依然如故。在德國諸侯中間,新教和天主教的勢力幾乎相等。北方諸侯多信路德教,如薩克森、黑森、勃蘭登堡、梅克倫堡、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和荷爾斯泰因等。萊茵河上遊的巴拉丁、符騰堡和巴登,則信加爾文教。天主教勢力的大本營在南方的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同時在萊茵河下遊的科隆、特裏爾、美因茨三個大主教區以及明斯特主教區和尤利希公國也有很大勢力。無論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都無意遵守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常常為擴大地盤和爭奪教產,打著宗教的旗幟挑起武裝衝突。加爾文教諸侯力圖爭得與路德教諸侯同等的合法地位,但是受到天主教方麵的反對。德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製著奧地利、捷克、士瓦本和阿爾薩斯一帶,比任何諸侯的版圖都大、勢力都強。它的旁支還控製著西班牙。德皇依靠自己的實力,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積極推行中央集權政策。他以反對新教為旗幟、限製新教諸侯為借口,力圖取得天主教諸侯的支持,以加強皇權。教皇反對宗教改革和任何新教,自然站在皇帝一邊。然而,德皇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已大不如前,因為這樣不僅遭到新、舊教諸侯的拚命反抗,資產階級已匍匐在諸侯的腳下無所作為,而且為國際上的大霸、小霸所不容,特別是已實現君主專製的鄰邦法國和瑞典絕不允許一個強大的德國出現在自己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