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字軍東侵的背景
十字軍東侵是羅馬教廷、西歐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借口反對異教徒(伊斯蘭教),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各國發動的一場持續兩個世紀之久的侵略戰爭。羅馬教廷稱之為“宗教戰爭”,即所謂基督徒反對穆斯林、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12]包括騎士、農民、小手工業者在內,出征者每個人的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標記,故被稱為“十字軍”。
作為職業軍人和貴族階級的底層,騎士在封建割據時期十分活躍。中世紀,西歐封建貴族本身也被籠統地稱為“騎士”。由於實行長子繼承製,出現了許多無世襲封號、無財產和無土地的“三無”騎士。他們四處遊**,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無所不為。城市興起以後,商品貨幣經濟獲得迅速發展,騎士十分羨慕城市生活和東方的奢侈品,他們的需求與日俱增,因而大批騎士渴望奔向東方去劫掠財物和奪取土地。
西歐商人,尤其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市的意大利商人,企圖從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實現對地中海區域貿易的壟斷,因而積極支持十字軍向東擴張。對於廣大農民來說,一方麵,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為贖買自由而不得不向領主交納大量的貨幣;另一方麵,封建混戰不僅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而且經常向農民征發徭役。此外,1087—1095年西歐連續有7年大饑荒。11世紀,法國有26個荒年。在嚴峻的現實麵前,廣大農民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他們作為虔誠的教徒,又輕信教會關於聖戰的召喚,便爭先恐後地去東方冒險,以圖實現發財的夢想。
近東地區的形勢,也十分有利於西歐十字軍的冒險行動。由於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將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地,這裏的宗教矛盾也就錯綜複雜。古代的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意即“和平之城”。大衛王時期,耶路撒冷成為希伯來人的都城,政治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得以確立。後來,根據基督教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與升天的地方,所謂主的墳墓就在這裏;然而,按照伊斯蘭教的說法,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乘天馬升天。近東地區雖在7世紀並入阿拉伯帝國版圖內,但阿拉伯人對異教徒相對比較寬容,來自拜占庭和西歐的朝聖者照樣可以自由地進入聖地。11世紀中葉,隨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與西征,近東局勢日益複雜化。他們控製著幾乎整個小亞地區,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若幹獨立的總督區,如羅姆、摩蘇爾、大馬士革、阿勒頗、安條克、特裏波裏等。11世紀90年代,塞爾柱突厥人發生內訌,一些伊斯蘭清真寺和基督教堂被破壞,可從海路來的朝聖者隻要繳納為數不多的稅後仍可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然而,羅馬教廷出於自身的需要,編造穆斯林侮辱西方朝聖者的消息,煽動宗教對立情緒。同時,拜占庭帝國已喪失了強勢,隻好龜縮在歐洲東南隅的狹小地區。1091年,一支突厥人準備進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拜占庭皇帝阿曆克塞一世(1081—1118年在位)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求援,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帝國。這恰恰為西歐封建主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最佳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