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下冊)

二、中古東方文學的發展概況

(一)中古日本文學

日本文學是進入封建社會後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萌芽、發展起來的。日本中古文學始於公元8世紀,到明治維新止,分為奈良、平安、鐮倉和室町、江戶四個時期。

奈良時期(710—794)是日本文學的開創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古事記》(712)、《日本書紀》(720)、《懷風藻》(751)和《萬葉集》(760)。《古事記》是日本第一部書麵文學著作,其中保存了一些神話傳說、英雄故事和歌謠,兼具曆史和文學性質。《懷風藻》是唯一一部保留至今的漢詩集。

奈良時期的詩歌比較發達。《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是日本民族文學的根源和典範。它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中國的《詩經》相當。全書20卷,收入和歌4516首,用借漢字表音或表意的“萬葉假名”記錄。詩集的作者上至天皇下到庶民,應有盡有。從表現形態上看,《萬葉集》雖與中國文化——特別是漢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但更多表現的卻是“大和”民族的文化性格和風采。

平安時期(794—1192),這一時期正是日本曆史上大貴族掌握皇室實權的“攝政關白時代”,文學基本上以貴族文學為主。這時創立的“假名”文字,推動了日本民族文學的發展。主要的文學形式有詩歌、散文和物語文學。

平安時期最突出的收獲是物語文學(故事或傳說的意思)。最早的物語文學《竹取物語》是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作品,標誌著具有完整結構的日本短篇小說的形成。尤為引人矚目的是,這一時期的日本文壇出現了一批有才華的貴族婦女作者。她們創作了許多基於個人生活體驗的“隨筆文學”和“日記文學”。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枕草子》成為散文文學的代表作品,它與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被譽為平安時期文學的“雙璧”。